《梵高奶奶的世界》经典语录句子摘抄大全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先生分别收藏了她的画作。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香港TVB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的奇迹。梵高奶奶,一位来自河南方城县的老太太。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人们惊叹于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或亲昵地称为“梵高奶奶”。国内数十家报纸、广播和电视,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欧洲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奇迹一般的画作。而梵高奶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人关注她和她的画。在一个门前开满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画笔安静地记录下对往事的回忆。她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她的动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树,她的土地。这些灿烂的色彩感动过无数人,也许会触及到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梵高奶奶。记得这些画,就会记得一个母亲,一个乡村女人。画,人,回忆和美好的乡村都在流逝中。有关梵高奶奶1、她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2003年之前,她不会写字,不会画画。2003年,她离开农村,来到广州,闲暇时拿起孙女的蜡笔,自顾自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的乡愁。虽然她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网友们惊叹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她不知道这个社会里,许多人看到她的作品,在一个开满紫荆花的小路的一个住宅里,她用画笔,沉浸在她独特的回忆里。2、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华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3、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报》等各大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4、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鲁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5、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开博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作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6、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7、2007年1月,梵高奶奶在香港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出了一本画册义卖,所得资金由慈善基金管理,捐助给甘肃贫困地区学校,参与危校救助计划。梵高奶奶说,那感觉像是在做梦。8、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也在2007年春节后推出20分钟的介绍梵高奶奶的专题片。9、台湾马英九,法国著名摄影大师斯鲁本分别收藏了他的画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梵高奶奶的世界》经典语录句子摘抄大全,欢迎阅读!

《梵高奶奶的世界》经典语录句子摘抄大全

1、梵高奶奶、梵高奶奶的画作让人们感动了。她笔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场景,让许多人心向往之。这种有些矫情的向往直接来自这个高楼大厦与握手楼比肩、朱门酒肉臭与路有饿死骨并存的南美式魔幻主义城市语境,更根源于人类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然而,对于城市、汽车、楼宇、发展这些宏大的现代化图景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城市人更为迫切的追求,有时诉求甚至会让我们不惜破坏一切人伦与公共道德的基本底线。这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饥饿难耐的蛇在吞食自己的尾巴,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得不为的悲剧。当人们在为梵高奶奶的画作发出感慨之时,不知会不会注意到她如今生活的城市如同弱肉强食的丛林。

2、画里必定爱着整个乡村。乡村曾经是一个完整世界。这些画是静默的个人历史,是心灵在重建接近天空的愿望。画中人是她的邻居;画中的树在村口的左边。斑鸠就是斑鸠,燕子还是燕子,一切都是往事。花草,动物,老房子。树木生长,土地未息,画下就是微微永恒。即便人、回忆和乡村都在流逝。真实生命的色彩和线条,本是对自然的临摹和镜像。但看着画,生命感觉无处不在。

3、当站在城市里回望乡村的时候,几十年岁月已经流传,而他也到了父母当年的岁数,而此时母亲带着难以改变的乡音和习惯,让我们豁然发觉,一切都变了,乡村没变,它永远以母亲的温情眼光一样守望者我们,当城市的坚硬让我们遍体鳞伤,而乡村依旧柔软,依旧熟悉。

4、她看了俄罗斯19世纪后期的一些田园风光油画后,回来就画了《枯树和斑鸠》。米勒的《拾麦穗》,她也觉得很亲切,一辈子的劳动场景都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土地的质感,收割后的麦茬,夫妻在劳动中的场景……她的记忆就传神地展现在纸上。

5、梵高奶奶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

6、乡村是被我们抛弃和遗忘的世界。
我们曾竭力逃离那里,那日复一日的劳作,骄阳下饥渴的土地,父母的老茧和白发压迫下的渴望:“永远离开农村,去做城里人。”
很多年后,我们有了光鲜的外表,彻底去除了乡音,我们极度依赖城市,只有偶尔当孩子分不清稻子和大麦的时候,我们才会记起那一望无际的麦浪和玉米地。这又是个互联网诞生的传奇,她是个淳朴的乡下老人,七十多岁才开始作画,老太太的儿子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都市人的乡愁被勾起,他们看着她笔下金灿灿的黄土地,称其为“梵高奶奶”,“中国农村的梵高”。

7、母亲画了一幅幅的荷花,秋天的冬天的夏天的都有,我能从她的画上,摸到清凉的水珠。
我有一个敬仰的老师,总想送点什么礼物给她。我请求妈妈能否画一幅画儿送给她。因为在家里和朋友经常提到这位老师,我母亲就说,就给她荷花吧。大概几个月之后,画画成了。
老师惊讶地静立在画前,说:“你母亲为什么要送我荷花?”
我把这句话原样照搬问我母亲,你为什么要送她荷花?
妈说:“你们经常说到她,我估摸着她喜欢莲菜花 ,这个人很干净,也正直。”
我几乎无语,母亲总是在我们海天海地的胡扯时,她的耳朵和心思,从来没有漏过我们所谈的事儿和人。

8、老太太,坐在阳光照耀的阳台上,窗外几蓬竹子,探头伸进阳台。她无暇顾及这些景致。
她在一个装着至少有100个短短蜡笔头的盘子里,埋头寻找适合的颜色。很多年来,她就是这样,把1000多公里外家乡山沟里的某棵树、某个房子,某个池塘的样子给搬过来。

9、我们在工地的轰鸣中睡去,不再有蛙田的奏鸣曲;我们在闹钟声里醒来,不再有鸡鸣,我们走在坚硬的泊油路上,可以数年脚不沾土壤,我们和陌生人亲近如兄弟,却永远不会去家里串门。我们甚至忘记了这样的渴望。

10、在梵高奶奶热烈奔放的画里,色彩就是感情,线条勾勒的全是记忆。她用画笔画着记忆、往事和乡村,那些花草、动物,那些老房子,那些秋天明亮的金色。她看着梵高的向日葵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11、人呢,不懂的时候,就胆大一些,就能做一些很厉害的事情。懂的多了,就多了门槛。年轻人,趁着自己胆子大,多做点不靠谱的事,大人们可能会生气,但是不会把你们责怪到死的。
我们老人家也许不乐意看到你们走弯路,但真的走上了弯路,弯路也许值得:你看看,藕在泥土里,不也是曲曲折折的顶一朵莲花和几个荷叶出来嘛?

12、一位淳朴的乡村老太太,6年前,不会写字,不会画画,突然有一天,闲暇时拿起孙女的蜡笔,竟一发不可收拾地创作了百余幅作品。她被称为“梵高奶奶”、“中国乡村的梵高”,在香港成功举办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