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岱远经典语录名言名句大全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崔岱远,男,汉族,作家,文化学者。《新华每日电讯》、《香港商报》等报刊专栏作者、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档栏目学者嘉宾,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主讲专家。近年来出版的《京味儿》《京味儿食足》《京范儿》等作品引领人们寻着文字感受京城民间最本真的性情气韵,堪称当代京味儿文学杰作。此京味儿三部曲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纪实春秋》栏目录制成作者本人口述的长篇音频节目。新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吃货辞典》一书蕴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情,被誉为“接地气儿”的好作品,当选新华网主办的“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入围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所著《京味儿》、《京味儿食足》、《京范儿》等作品带我们寻着文字感受京城民间最本真的性情气韵。小编整理了崔岱远经典语录名言名句大全,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崔岱远经典语录名言名句大全

1、炸酱面的最大特色当然在于酱。北京人擅长吃酱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旗人影响。努尔哈赤曾“以酱代菜”来强化部队给养,后来清宫御膳上更是四季离不开酱―春天吃的是“炒黄瓜酱”,夏天要有“炒豌豆酱”,立秋以后上“炒胡萝卜酱”,到了冬天讲究要吃“炒榛子酱”,这就是所谓“宫廷四大酱”。不过这些酱并不是调料,而是精致的压桌小菜。

2、寒食,人们熄火冷食祭亡;清明,人们取新火踏青游春。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清明过后,天地明澈,空气清新,万物勃勃。青青的时光里咬一颗青团,任草香荡漾在唇齿之间,一转身,哇,春深已似海!青团的味道,是四月的味道,是江南人家的味道。若忆江南,就吃上一颗绿油油的青团吧!

3、青团俗称“青圆子”,唯有江南有,而且唯清明前后才有,有人也叫“清明果”。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几天,所以江南人格外珍惜,仿佛只有吃过几颗青团,才算真的进了春天。江南的艾草甚是清香―清得透彻,香得浓烈,以至于江南人新婚前有用艾草沐浴的习俗。把艾草洗净、焯水、剁烂,然后和上糯米粉,可以做出清香筋道的艾草青团,黏稠里包裹着彻骨的甘甜。

4、生活的美味在于有创意的发现和精心的制作。

5、粥虽简单,却是饮食之根本,熬好了并不容易。熬粥讲究用砂锅,一份米兑十份水,大火煮开,小火慢熬,中间不能停顿,也不能再加水,直熬得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表面上浮起一层油亮的米油才算熬到家。这样的粥盛在碗里透青如脂,稻香沁人。喝粥要喝新鲜的,不能让粥等了人,那会澥而不醇;必得是人等粥,才能品到鲜香甘美的真味。

6、酱炸好了,自然要拌面。北京人吃面除了三伏天要过水凉吃以外都讲究吃“锅挑儿”,就是刚出锅的面挑到碗里浇上佐料立刻进嘴。唯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面条儿的利落。若是怕面坨了,还可以浇两勺用开水冲泡的虾皮汤,不但嘴里透着顺溜,而且味道也更鲜了。

7、炸酱可以单用京黄酱,也可以加些甜面酱。大豆酿的黄酱是醇香的,白面酿的甜面酱透着丝丝鲜甜,再放上有肥有瘦的大肉丁儿,荤素搭配,不紧不慢地炸上半个多钟头,火候到家时撒上喷香的葱花。用这样的酱拌面怎不让人感觉甘沃肥浓,香溢齿颊。炸酱还可以有许多变化,比如用炒鸡蛋代替肉的木樨酱,还有茄子丁炸酱、黄瓜丁炸酱,甚至可以用里脊、虾仁、玉兰片炸成鲜美的三鲜酱等等,种种滋味各不同。

8、民间白煮肉在做法和吃法上和清宫里有了很大差别。一般是把带皮的五花肉洗净了切成大块,皮朝上放进大锅里,加上花椒、大料等调料熬煮。汤始终要咕嘟咕嘟开着,中途不能翻动,也不能添水。直煮到肉九成熟,用筷子一戳能透,用手能捏得动肉皮,就算行了。注意,煮肉的时候,调料里是不放酱油的。肉煮好了,捞出来晾凉了,切成薄得透明的大片儿,码放在盘子里,蘸上用酱油、蒜泥、葱花、辣椒油和香油勾兑成的料汁,就可以大快朵颐了。醇香的白肉嚼起来酥韧弹牙,筋道的肉皮让牙齿感觉到微微抗拒,反复咀嚼,入口化渣。

9、做青团的艾草也有两种:一种是艾蒿,叶如丛丛鸟羽,做出的青团绿得深沉,闻起来有股别致的艾香;另一种是黄花艾,长长的叶子上有嫩白的绒毛,做出的青团绿得淡雅,有着菊花叶般淡淡的气息。艾青团不仅有甜的,还可以有咸的―那-是用雪菜、笋和肉做成的馅料,清香裹着肥润,正如江南的泥土。

10、说的这么热闹,麻豆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麻豆腐就是做绿豆淀粉或粉丝的时候剩下的下脚料。用黄豆磨豆浆剩下的叫豆腐渣,用绿豆磨豆浆剩下的豆腐渣经过加工,就叫麻豆腐。北京人从不吃稀奇古怪的东西,而是善于用真正的手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极平常的东西做出不寻常的滋味。鲅鱼学名马鲛,体长,牙尖,游速快,长得跟小鲨鱼似的,是渤海、黄海里常见的凶悍鱼类。这种鱼个头儿大,八九斤重是常有的事,而且肉多刺少,很容易就能剔除那根大梁骨,剥去鱼皮,得到两大条子结实的梭子肉,切成大块焖炖或红烧,吃起来比吃牛肉还香。不过还有一种更具特色的吃法,那就是打成馅儿包饺子。

11、对美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更是一种即兴的,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为艺术。
有很多吃食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口腹之美,更是一种人们心里对生活的满足和快意。

12、对美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受,是穷尽一生也体验不完的。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更是一种即兴的,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为艺术。

13、有人把肉炸了再烧,这样做的肉不会收缩,看着漂亮,而且省火。不过炸过之后油会封在肉里,吃上两小块就难免腻了,而且口感也不够软烂。对于吃肉,首先是味,其次是香,再次才是色。好的红烧肉入口松润,咬上去有微弱的抗拒力,稍微一咀嚼就已酥烂无形。有些地方烧肉要加各种配料,比如冬笋烧肉、梅干菜烧肉、栗子烧肉、百叶结烧肉、鳗鲞烧肉等等。不过,至醇至纯的红烧肉只用鲜酱油和冰糖慢慢地焐,那才算得上是三个月忘不掉的肉味。

14、香椿吃法很多。有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也可以焯熟了切成小粒和焖得稀烂的黄豆拌在一起,点上几滴香油做香椿豆。不过最经典的吃法还得说是外酥里嫩的炸香椿鱼儿了。调好的面糊加上苏打后略微饧饧,再和进少许素油。刚摘下来的香椿挑嫩芽洗净后用热水稍稍一烫,立刻变得翠绿。掸上干面粉蘸匀面糊,放进温油里炸。等到一颗颗裹着面糊的香椿在油锅里浮起,变成条条金黄灿烂的小鱼儿,赶紧用笊篱捞出来控净了油装在盘子里,撒上些椒盐,金裹翠玉般的香椿鱼儿就算做成了。拿筷子夹上一条,别急,小心烫,先用嘴轻轻吹吹,慢慢一咬,顿时满口异香从齿缝中窜入肺腑,每个肺泡里都充盈了春的气息。

15、我吃到最好吃的豌豆黄儿并不是在北海的仿膳,而是在中山公园里的“来今雨轩”――从白瓷小碟里夹起一块小巧玲珑,细腻温润,放进嘴里,只轻轻一抿,竟然如梦般化得不知去向,只留下唇齿间一缕清纯甘冽,伴随着若隐若现的清凉直沁心脾。记得那次饭后,去中山公园音乐堂听了出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清雅而委婉,细腻而精致,不由得令人心头一惊:呀!怎么竟和那豌豆黄儿异曲同工?

16、正如梁实秋所说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逢时按节地享受一番,会因自然调节而不逾矩。”

17、“好吃不如饺子。”元宝似的饺子让人看着喜庆,吃着舒坦,是北方常见的家常饭。有传说称最早的饺子是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是用羊肉和上辣椒做的,专治冻耳症,所以叫做“娇耳”,日久天长传成了“饺子”。这个传说未必可信,因为辣椒明代才漂洋过海传入中国。不过东晋葛洪的《字苑》里确实已经记载了饺子的做法:“锉肉,面裹,煮之。”

18、和鲅鱼馅儿和其他馅料不同,不能用刀剁,而是把剥皮去骨的鱼肉放进盆里用棍子砸,一边砸一边不断加进泡好的花椒水,这样才能彻底去除腥气并且使其鲜嫩多汁。之后调上姜汁、料酒等调料,还必须放上几大勺油让鱼肉滋润,再点缀上一小把提鲜的韭菜。之后一手把着盆,另一只手顺着一个方向搅呀搅,直搅到胳膊酸痛,鱼肉变成糨糊似的湿粘流动的鱼糜,这样吃起来才水嫩柔弱,光滑细润。

19、蘸肘子的料汁也有说道。最简单的是“三合油”,也就是用香油、酱油、醋掺和成的混合油,通常还要加进颠好的蒜泥。若是讲究,也可以把几粒花椒放在香油里炸得焦煳,将滚烫的花椒油浇在碗里的酱油、醋上,只听“刺啦”一声,白雾升腾,泛起一股浓烈的麻香。过生日吃“长寿面”的传统现在仍然在,不必多说。老人过世,三日之夕初祭,称为“接三”,悼客要吃“接三面”,意味着对逝者缅怀之情悠悠不断。这种风俗现在一些人家还有。与之相对的婴儿出生后第三天“洗三”的习俗已经彻底消失了。不过在早年间,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这项仪式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洗净婴儿身上的污垢,更寄托着一家人对孩子的祝福。

20、吃炸酱面一般要配上不同的面码儿。面码儿并不是花样越多越好,而要讲究个“顺四时”。比如清明前后刚滋出嫩芽的香椿,切一点细细的末子撒在碗里,整个屋子都清馨无比。新摘的小萝卜切成丝当面码儿,其清爽甜美是其他菜蔬无法比拟的。三伏天里配炸酱面吃的当然是顶花带刺的黄瓜。很多人吃黄瓜并不切,而是端着碗面,举着根黄瓜,吃两口炸酱面咬一口黄瓜,既便利又开胃。若是进了十冬腊月,外面冰天雪地,待在家里趁热吃碗炸酱面,配上开水焯过的大白菜头丝,浇上腊八儿醋,就上两颗腊八儿蒜,吃下肚去那叫一踏实。若再讲究,可以配上熏鸡丝、酱肚丝、火腿丝、纯黄花鱼肉烘制的鱼片……一碗朴素的炸酱面却也做得滋润调和、包罗万象,如同一段美妙的皮黄,蕴含着北京人的乐呵。

21、山东人善吃饺子,而且以薄皮大馅儿著称。现在台湾的饺子馆多数冠以“山东饺子”的美名,似乎唯有山东饺子才算正宗。山东饺子的馅料丰富之极―肉的、素的、甜的、咸的、大虾的、扇贝的……能有上百种之多,蕴含着齐鲁大地的无穷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胶东沿海的鲅鱼饺子。其他地方鲅鱼很少,即使有,也都灰不溜秋不怎么新鲜。胶东沿海刚打上来瓦蓝的鲅鱼闪烁着银光,只有用这样的鲅鱼做出的饺子嚼起来才够鲜嫩够筋道,透着海鱼特有的活泛。在盛产美味的胶东,鲅鱼饺子虽算不上大餐,却是人们心底永远的念想。

22、广东的皮蛋瘦肉粥可谓大大有名。煲粥时,下进肉和姜丝,加进一颗切碎的松花蛋起到小苏打的作用。待粥煲得滚糯,皮蛋完全融在粥里,再把第二颗松花蛋切成小瓣撒进锅中。不多时,就煲出了一锅柔滑鲜香的粥糜。撒上葱花和薄脆一喝,每个毛孔都感到熨帖。

23、人最爱吃的东西,是能勾起内心温暖回忆的东西。

24、吃,讲究个时令,《黄帝内经》指出,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正因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所以“吃”也必须要“顺四时”。这就叫“天人合一”。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因此不仅用药如此,吃饭吃菜也是如此。即使是同样一块肉,在不同季节也有着不同吃法。春天讲究吃红润光亮的酱汁肉;夏天自然是清爽透亮的白煮肉;秋天要吃甜酸可口,软糯味醇,色彩艳红的樱桃肉―这可是贴补秋膘儿的佳肴;儿冬天吃的是大碗热气腾腾的米粉肉,酥烂浓厚,让人垂涎欲滴。这一点非常符合饮食的规律,因为人在不同季节受温度、湿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对口味的需求不同。比如,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爱吃清淡的东西,而入冬以后,则喜欢吃点口味厚重的菜肴。

25、吃,从来是和礼仪紧密相关的。这些礼仪不仅关联时令节俗,更包括人生大事,比如出生、做寿、过世。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而这三顿面无一例外都要吃打卤面。

26、吃打卤面讲究卤多面少。盛上半碗面,浇上半碗卤,品尝的就是卤的醇香。不能搅拌,就那么边喝卤边吃面,感觉才更是味儿。若是一拌,卤就澥了,韵味全失。吃打卤面不能加醋,也不放其他菜码儿,这样才能充分体味打卤的滋味。打卤面是代表北京人家的面,不仅因为其味美,更由于它饱含着北京人的礼数。当然,今天想吃这口不必非等到办什么大事,随时都可以自己动手做上一碗,在解馋的同时品味人生中的每一天。“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这句话摘自老舍先生当年做为北京市人民代表的正式提案。那年,北京的芝麻酱缺货,老舍先生心里急呀!他懂北京人,懂得芝麻酱面就是炎炎夏日里北京人的命。于是,老舍先生特意呼吁“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没过多久,北京大小胡同儿的槐树荫底下,就又能见到从油盐店捧着小碗出来的孩子,一边小心谨慎地走,一边伸出小舌头去舔那碗里香喷喷的芝麻酱,然后美滋滋地咂咂嘴,诡秘地笑着跑回自家院子。即使在经济短缺时代,北京人的副食本上也有“芝麻酱”这一页。北京闷热的三伏天里,人们的心里热得发燥,能吃上碗凉爽清香的芝麻酱面,怎能不说是一大享受?不过,那时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二两芝麻酱就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为北京人所谋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呀!

27、包鲅鱼饺子个头儿要大,大到一个足有十来公分。用超级大锅多煮些时候,捞到大盘子里,一个盘子也就装六七个。煮得的饺子白白胖胖,像粉嫩的小拳头,让人看着就想狂咬猛吃。吹散热气一口下去,饱含水分的饺子鲜得令人荡气回肠,用嘴唇轻轻一抿那软嫩的馅儿,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沐浴了渤海咸鲜的春风,那份销魂怎一个“爽”字了得!

28、在立春这天,传统的北京人必吃上一口儿春饼炒合菜,这不仅为了应“咬春”的典,更是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能和和美美,顺顺当当儿地生活,正所谓“天地一家春”。其实“吃”在很多时候都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对一种情感的寄托。

29、老北京人管点心不叫点心,称为“饽饽”,自然,卖点心的店铺也就叫饽饽铺。

30、吃春饼通常要配炒合菜。两盘炒菜一荤一素,荤的是蒜黄、肉丝炒粉丝,这不算稀奇,而另一盘素菜才是春饼的精华。那里有只属于初春的珍味―青韭和火焰儿菠菜,所谓“咬春”,正体现在这两样时鲜上。

31、春饼的吃法丰俭由人,除了炒合菜,还可以配各种冷荤。最基本的要数切成条的松仁小肚儿和切成丝的酱肘子。若想再丰盛些,那可添的冷荤就太多了,比如炉肉丝、口条丝、酱鸡丝、火腿丝……甚至还可以用酱制的大排骨条,美其名曰“雁翅”。这些冷荤全被切成丝或条,是为名副其实的“脍不厌细”,寓意着一年里顺顺当当。

32、猫耳朵的做法非常简单。冷水和面略加些盐,几揉几醒后揉滚成手指粗的细长条儿,切成指甲盖大小的剂儿,然后放在撒了扑面的案板上用大拇指顺势一捻,面剂儿立刻两头翘起来,卷曲成小片,酷似一只小巧玲珑的猫耳朵。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双手齐上,左右开弓,一会儿就能捻出一大堆。若是改良一下,在案板上垫张寿司帘或盖垫儿,鼓起的外表还能印上漂亮的螺丝纹,看上去和意大利贝壳面似的。这个工作充满情趣,连小孩子都喜欢参与。不过这并不是最传统的做法。若按古法,无需案板,只要用左手无名指和中指夹住粗面条,右手揪下来一块面丁放在左手心上一捻就成了,感觉像是揪片儿,可又比揪片儿容易。

33、料汁可不能直接浇在肘子上,讲究要蘸一片吃一片才更是味儿。若是浇在上面,没过多久泡上料汁的部分会腌得偏咸而易化,没沾的部分又缺滋少味。若是蘸着吃,每一片清爽的肘子都裹挟着醇厚腴润,浓香中透着清鲜。水晶肘子虽为大荤,吃起来却毫不油腻。闷热的三伏天吃上几片,既补充了被暑气消耗的体力,又带来一缕温润的清凉,多么惬意!

34、立春时节,南方也有一种咬春的吃食叫春卷,是把肉丝和新挖的荠菜或者韭黄、冬笋丝加上调料,用半透明的春卷皮包裹成直筒,再下进温油锅里炸得焦黄酥香,吃起来皮脆馅嫩,丰腴而利口。无论是春饼或是春卷,都洋溢着鲜爽和滋润。春天,就是这么实实在在用牙齿咬到的。

35、在清代,京城里上至皇亲国戚下到百姓,立春这天都要吃上口春饼,称做“咬春”。溥仪就曾一连吃下六个春饼,领班太监怕他撑着,叫两个太监左右拎着胳膊像砸夯似地在砖上蹾他消食儿。

36、春饼并不直接干吃,必得配上特产时蔬烹炒的菜肴卷起来吃才能叫咬春。这种传统古已有之,《唐四时宝镜》里记载:“立春日,食芦菔、春饼、生菜,号春盘。”杜甫的《立春》里也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的诗句,都说的是这个习俗。

37、俗话说:“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其实香椿不只是春菜,打下来的香椿如果多得吃不了,可以用盐揉搓了储藏在坛子里做成咸香爽口的腌香椿,那可是四季皆宜的佐餐小菜。一坛腌香椿能够供一家人吃上一整年。坛子空了,香椿树上就又滋出了鲜嫩的芽叶。闷热的三伏天宅在家里,把拾掇干净的肘子剔骨头焯透,和煮过的猪皮一起放进大海碗里。花椒和小茴香包进纱布包也放进碗里,配上葱、姜等调料,对上温水,放进笼屉上火慢慢地蒸。之后酣眠一晌,任笼屉下的水“咕嘟嘟”沸腾着,水雾裹着肉香弥漫在厨房,也飘进梦乡。

标签: 崔岱远   发布日期:2022-06-21 12:39:06  投稿会员:zhangli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