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作家的语句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关于阳光的名言台湾林海音 《城南旧事》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莫言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

描写作家的语句

赞美作者的语句

【第1句】中国古代的文学家灿若星河。先秦的《诗经》,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魏晋时期的铮铮风骨,以至到后来的唐诗宋词等等。无一不显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文学大师,中国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外国的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等,如璀灿夜空中的繁星映照苍穹。他们以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华,为世人瞩目,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2句】文学家在人群里,好比朗耀的星辰,明丽的花草,神幻的图画,微妙的音乐。这空洞洞的世界,要他们来点缀,要他们来描写。这干燥的空气,要他们来调和。这机械的生活,要他们来慰藉。他们是人群的需要!

【第3句】我们融情于文字里头,以笔作犁,躬耕俯首。“承一片文明”——哦,写作,我们奉献生活!我们为强国而写,我们为富民而作。我们作织以真假美丑,宏扬正义,红写神州。“载一方红光”——哦,写作,我们开创生活!我们为大家而写,我们为同想而作!

【第4句】赞美陶渊明的诗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朱熹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出来。”清代龚自珍也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第5句】大师们是为生命为生活为人类而写作的,这是人类精神追求的反映;大师们描写的虽然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但是其中所表达的人文思想,是超越时代、能引发历代人们共鸣的。法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囚禁在狱中时,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哀叹说:“这两个人亡了法国!”以伏尔泰、卢梭等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文学家们,首先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巴金的《家》《春》《秋》,又促使当时多少青年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走向新生活。仅仅靠思想,仅仅靠手中的笔,这些大师们就推动了历史巨大的车轮,指引人类走向新的世界。伏尔泰如此,以一部《汤姆叔叔的小屋》而引发解放黑奴战争的斯托夫人也如此……可

【第6句】假如人群中不产生出若干的文学家,我们可以断定我们的生活,是没有趣味的。我们的感情,是不能融合的。我们的前途,是得不着光明的。然而人群中的确已产生出若干的文学家,零零落落的点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看:人类对于他们,是怎样的惊慕,赞美,崇拜!

【第7句】许多文学大师,他们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精彩的文笔带给世人精神上的享受,更表现在他们以人格魅力,折服世人,体现出人类精神的巨大力量。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离骚》诗篇中,也贯穿他生命的始终,并激励后世仁人志士。我们熟悉的大师如不屈服于专制政权,一生为自由而战斗的雨果,“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也是让人尊敬的人格典范。这些精神领域的伟人,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引导我们走向精神的自由和完美。大师的人格魅力,必然映照在他们的作品中。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德,一直灌注于他的诗文作品中。当我们读《复活》《巴黎圣母院》和《阿Q正传》等作品时,无不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社会怀有的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8句】《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说:“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可以被消灭,但不会被打败。”海明威的人生就是努力实践这个信念,灵魂不屈不挠地时刻在斗争着。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最难的就是战胜自己。海明威最后以自杀结局,他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许多大师们也和海明威一样,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并体现在创作中。托尔斯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离家出走,是否感到理想和信念的破灭?卡夫卡遗言毁掉自己的手稿,是否是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否定?巴金晚年撰写《随想录》等,是否是对自己生活的某种追悔?以上所举,都可以说是大师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体现。正是由于心灵的矛盾冲突,才使得大师的作品博大精深、汪洋恣肆,表现了人类社会复杂的生活和形态,表现了人类的苦闷、彷徨、探索和追求。

【第9句】文学家要生在中流社会的家庭─—就是不贫不富的家庭。克鲁泡特金说:“物质的欲望,既然已经满足了,艺术的欲望,自然要涌激而出。”自然生在富豪之家,有时夺于豪侈禄利,酒食征逐,他的理智,都被禁锢蒙蔽住了,不容易有机会去发挥他的天才。但是生在贫寒家里,又须忙于谋求生计,不能受完美的教育。即或是他的文学,已经有了根基,假如他一日不做小说,一日不编戏剧,就一日没有饭吃,这样,他的作品,只是仓猝急就,以糊口为目的,不是以贡献艺术为目的,结果必至愈趋愈下。俄国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固然是不如屠格涅夫(也是俄国的文豪,和他同时的),然而并不是我真不如他,我何尝不愿意精心结撰,和他争胜,……无奈贫乏逼我,不得不急求完工得钱,结果我的作品,就一天劣似一天。”

【第10句】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晨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曲《牡丹亭》,数百年来传唱不衰,惹动多少有情人的心灵,成为我国古代戏剧创作的顶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一下子把我们抛入一个荒诞不经、令人震惊的世界,为我们开启了一道奇特的认识社会的大门。文学在内容上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生活的窗口,同时还以它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学艺术百花争春、群芳斗艳。不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大师,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流派。唐诗中有田园诗派、山水诗派、边塞诗派;现代诗歌创作中有新月派、象征派及后来的七月派、九叶派等。外国如欧美的象征主义诗歌、美国的“黑色幽默”、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法国的“新小说”、日本的新感觉派等,也是佳作泉涌,异彩纷呈。中外文学共同营建了人类精神财富的百花园。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题材、主旨、人物、情节、意象、语言风格、叙事模式等等,都能使读者得到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第11句】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更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笔名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伏尔泰是诗人、剧作家、杂文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主张思想解放,是自由主义的热情鼓吹者。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父亲是律师。青年时期的伏尔泰曾就读于巴黎的大路易耶稣会学校。其后曾一度攻读法律,但不久即中止。在巴黎,年轻的伏尔泰很快就以他出众的才智、妙趣横生的诙谐和讽刺诗赢得名声。然而在陈旧的法国统治下,他这种聪明是危险的。由于他写的一些政治题材诗,他遭到逮捕并被囚于巴士底监狱将近一年。在狱中的这段时间内他写了一首史诗《亨利亚德》,这首诗后来获得极大的赞誉。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后不久,他的剧作《奥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并取得巨大成功。他在24岁时已经成名。在这以后的60年里他一直是法国文艺上的主要人物。

【第12句】曹雪芹举起如椽的巨笔,抒胸中的块磊,他站在十几年的风浪之巅,俯瞰这如烟似雾的繁华,以笔为犁,以纸为田,耕出自己生命的一片新天地。在这里他品味世态炎凉,他的目光更加深邃犀利。被曹雪芹视为生命的《红楼梦》没有给他带来丰衣足食之享,反倒是他的这种远离现实的逃逸使全家生活更加穷苦,举家“日望西山餐暮霞”。困厄没有让他没入刀笔小吏的行列,他在精神的征途上更加坚定地越走越远,他反复咀嚼,反复吟咏,用心血点画渲染,在他的笔下渐渐定格成一幅千古流传的史诗画卷。他饱经风霜,再经不起风霜,老天却让他堕入冰河,爱子夭于“天花”,他也似乎被《红楼梦》耗尽了心血,在除夕的爆竹声中,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曹雪芹带着他一生的苦痛,带着他未竟的愿望,长辞人世。生前饱尝的是世事的辛酸,身后留下的是“传神文笔足千秋”的不朽巨著。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曹沾,字梦阮,号雪芹。

【第13句】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14句】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第15句】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第16句】鲁迅:一个没有长篇的大师,但仅有《阿Q正传》就足以不朽。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刻地挖掘了国民病态的传统文化之根的作家。张爱玲:一个把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与现代西洋小说精髓结合得最好的作家。她笔下的人物一寸一寸都是活的。沈从文:一个文体大师。写得很多,好的只几部,但仅有《边城》也就够了。那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之歌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低低回荡。王小波:一个狂热岁月中的浪漫骑士、大串连时代的行吟诗人、不自由生活中的自由思想家。他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是写出了人的无限可能性。

【第17句】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则开创了中国现代学术领域。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第18句】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第19句】冰心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她的许多作品看起来情节单纯,却寓意深远,留给人无穷的回味。她撷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机缘,展示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没有金戈铁马的壮举,却具有一种哲理的追求。她常常用机敏的目光,去观察社会,审视人生;从人际关系撞击中,爆发出火花,捕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寄托自己的情思,富有清新的哲理和诗意。

【第20句】作为女性,深深为她感到由衷的骄傲自豪和钦佩。她“从对现代文明充满憧憬的少女香雪,到具有象征意味的红衬衫;从撕开了生活丑陋和血污的玫瑰门,到尹小跳饱受尝艰辛的情感历程;从被汪曾祺称赞“俊得少有”的“孕妇和牛”,到浓缩了旧中国五十年历史的冀中平原小村庄……铁凝的每一次亮相,都带来当代中国文坛的一次惊喜“。而以49岁的年龄担当起中国作协主席的职务可以说与前两任主席矛盾、巴金而言,真的是一次年轻化的震动。有人赞扬铁凝“为人处事或者说综合素质,我敢说她是最全面最突出的”……

【第21句】周立波1908——1979年、原名周绍仪、周凤祥,湖南益阳人,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1934年在上海参加左联,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每周文学》任编辑,翻译了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普希金的《多布罗夫斯基》。抗战时期,作为八路军战地记者写有《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报告文学。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任教,主编《解放日报》副刊。1946——1948年参加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解放后,任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54年创作了反应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7、58年完成了《山乡巨变》长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激流中的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他那平易而隽永、凝炼而自然、细腻而明快的独特艺术风格。

【第22句】托尔斯泰的世界充实着他的每个读者。妇女们感到非常惊讶的是,他是多么轻易和准确地觉察到年轻的、已婚的、有不良行为的、无罪的、最后是普通的女人们的感情。同样可以说,任何读托尔斯泰作品的男人也是一样,迟早你会在托尔斯泰的某一个人物中发觉自己的一系列情感和内心活动。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公爵都感觉到这一点。这就是托尔斯泰的思维超出了阶级的甚至是民族的局限而包罗万象。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托尔斯泰笔下的法兰西人就像他的俄罗斯人一样有说服力。普通士兵被他描写得像他们的将军一样完美。

【第23句】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

【第24句】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巴金前期作品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

【第25句】冰心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邃。冰心通过自身经历的细腻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世纪来,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在冰心的散文里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阶级压迫蹂躏中国人民的惨景,以及英雄人民、爱国青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的画面。同时,冰心的散文题材还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以及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国际知识,诸如埃及、印度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的中日关系;意大利的今昔;苏格兰的民间艺术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等,给人以新的启迪。

【第26句】郭小川是当代的杰出诗人。在他数十年生涯里,他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对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做出了诗人的回答,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诗人的一系列优秀诗作,如《致青年公民》组诗、《望星空》、《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都较为清晰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郭小川认为,我们“处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因而这个时代的诗歌要“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的调子。”。郭小川的可贵素质是具有永不衰竭的“战斗的热情”,并将这股热情融会于有血有肉的生活形象之中。

寻求一些作家、作品等的经典语句

列夫·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从中既可以知道勤奋的重要,也反映出灵感的可贵。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为了获得灵感而不惜把自己的灵魂出让给魔鬼。

什么是灵感?我认为灵感的十分之一是机会,十分之九是信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机会实现了信息的优秀组合。

在机会里面,十分之一是运动,十分之九是联系。许多信息是有联系的,运动使有联系的信息实现了碰撞、组合和流动。

怎么使信息运动,产生机会,获得灵感呢?

灵感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积累的结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来自于看得见的信息和看不见的信息。

看不见的信息是一种行为方式,是隐性的,可以表现为思维和行为的诀窍,这往往不被注意,也难以描述、细分、复制和传播,但是,隐性信息却是灵感最后形成的关键动力。

灵感的诀窍就是要博览群书,要多才多艺,要有反叛精神,要有自己的个性。灵感就是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信息联系在一起,接触诗歌、音乐、艺术和幽默都可能拓宽脑叶间的连接通道。一位名叫拉默查丹的学者认为,要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经常与那些能够启迪他人思维的人在一起,形成“头脑风暴”,他还说:“恋爱中的人经常会冒出许多好主意”。因此,请你多多放松自己,听音乐、与同事一起吃饭、朗读诗歌、陶冶情操,成为一个自信的叛逆者。无论你读了多少书,如果你只会循规蹈矩,那你就无法想出好主意来。许多名人传记中的管理方法,如果换了别人,就根本无法奏效。因此,当年马克思在`面对女儿“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的问题时回答了“怀疑一切”。

为什么灵感很重要呢?因为画龙要点睛、交响曲要有主题、文章要有构思、工作要有思路,这些都需要灵感的出现。

灵感是高明战略、战术、主意、决策的指路明灯。

小到家庭治理、中到公司治理、大到国家治理,灵感都是宝贵的。

灵感是有的,古人就说了“妙手偶得”么。。。。
但是,你肚子里面啥子都没有灵感来了你还是表现不出来啊。
所以,灵感和天赋一样,如果没有一个肥沃的土壤也就是白白浪费了啊。。。。
譬如我经常有灵感要作诗,但是感慨半天也只会说“啊。。。。。祖国。。。。”。

艺术创作离不开灵感,这几乎成了不争的定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记述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诗人并不是凭智慧,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1德谟克利特则说道:“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2而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明确指出:“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3可以说,艺术与灵感的须臾难分,不知曾有多少理论家、艺术家发出过由衷的感叹。近些年,理论家们运用现代心理学、思维学,对艺术灵感进行了多方研究。然而,当那些早已为人们熟知的“灵感材料”被反复炒用之后,艺术灵感依然神秘难测,它的稀罕产生与生生不息的艺术创作总有着一层隔膜。于是,在曾经热及一时的“灵感热”渐渐趋于冷却之时,我们该如此发问了:灵感到底是什么?灵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是一种什么关系?经过一番长久的思索与审慎的推论,笔者于近期发表了这么一种观点——“广义灵感论”,认为:“我们曾千百年津津乐道的‘灵感’,无法从一般即时性的思维成果中区分出来。”而既有的灵感研究,已陷于神秘的沼泽。其“对象的神秘导致了研究失去了科学、可靠的前提,所引发的理论自然带上了玄虚的色彩”,因此“已到了终结的时候”。与此同时,“我们就有必要把‘灵感’与思维结合起来予以研究,从而开辟出一条广义化的‘灵感’(或曰即时性思维成果)产生规律的研究之路。”所谓“广义灵感”,即“显意识与潜意识通力合作,由相关知识信息组合而成的、某一环节的思维成果在意识域中的即时突现。”其具有“相对的创造性”、“存在的暂时性”、“连绵的突发性”等特点。4以“广义灵感论”来观照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其每环节的成果也就必然地被视作“广义灵感”,而一直带有神奇色彩的“灵感”则脱去了神秘的面纱,还原为一种“即时性思维成果”。如此,广义化的艺术灵感之研究,由于对象的可靠,便成为一片可供开垦的沃土。

其实,我们反思一下传统的灵感表述,就可以发现“广义灵感论”的观点,早已透露端倪。必须承认,“灵感”的神奇,确实不乏有影响的例证。仅从艺术创作上看,我们对如下的“灵感”都不陌生:歌德因听到一少年失恋自杀而爆发《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创作灵感;罗曼·罗兰在霞尼古勒山远眺夕阳,而有了“看到”想象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地平线走来的创作灵感;托尔斯泰则在沙发上恍若见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灵感;马雅可夫斯基那著名的在睡梦中所得到的“一条腿”诗句的灵感;音乐家舒伯特在碾磨咖啡时突然得到的《D小调四重奏曲》主旋律的灵感;画家列宾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褴褛的纤夫,而一下产生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灵感;……如上艺术家们的感受,几乎成了灵感神奇出现的经典例证。正由于如此,西方灵感研究的权威H·奥斯本说到:“我们常常指的是一个人(在他自己或者别人看来)仿佛从他自身之外的一个源泉中感受到一种助力和引导,尤其是明显地提高了效能或增进了成就,这时候我们势必会说这个人获得灵感了。”5由于传统的灵感研究者们,已认定了“灵感”是艺术家们一种神奇而稀罕的产物,以致迷失了阐释力,对诸多理论家、艺术家们关于灵感的表述失去了新异理解的可能。其实,同样有影响的一些有关灵感表述,却完全可以合理地阐释出与传统的灵感观点相左的意义内涵来。如: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登曾归纳了灵感的三个特征:“(1)灵感状态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具有非摹仿性和不可重复性;(2)在灵感状态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敏捷和有秩序的;(3)理智在灵感状态中,一方面承受鲜明的形象,另方面又下降到感性世界,也就陷入迷狂和热情。”6三个特征,均明确以灵感是一种“状态”为前提。苏联作家巴乌托夫斯基更强调地说:“灵感是人严肃地工作时的心理状态。”“精神昂扬、清新的感觉、敏捷地感受现实、思想丰满和对自身创造力的自觉的心理状态。”7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也曾深有体会地说:“灵感么?它是一种易于感受印象,因而迅速理解概念的心灵状态。”8而我国古代的文论,其对“灵感”权威的论述,同样也是把“灵感”——“应感”、“兴会”、“神思”看作一种“状态”从而进行生动的描绘。如陆机《文赋》所言:“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睐,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夫神思方远,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姜夔则在《诗集自叙》中描绘到:“其来如风,其止如雨,如印印泥,如水在器,其苏子所谓不能不为者乎。”在这些关于“灵感状态”的描述中,均阐明艺术“灵感”乃是易于“感受印象”、“迅速理解概念”、“敏捷地感受现实”、“思风发于胸臆”、“万涂竞萌”,“不能不为者”。即作为“状态”的灵感,新颖的思维所得是接连不断地产生的。柯·柯·普拉图诺夫对此说得更明白:“灵感是一个人在创造性工作过程中的能力的高涨;它以心理的明晰性为其特征,同时是和一连串思想,以及迅速与高度有效的思维相联系的。”9这时“灵感”已是“一连串思想”、“迅速与高度有效的思维”,已相异于单一灵感的神奇出现。而艺术家们对自身创作灵感所得的内省,同样也可证明传统的灵感理论对“灵感”内涵的把握是模糊不确的。如,巴尔扎克在《论艺术家》中的一段表述,向来被视作“灵感”权威的例证:某一天晚上,走到街心,或当清晨起身,或在狂饮作乐之际,巧逢一团热火触及这个脑门,这双手,这条舌头;顿时,一字唤起了一整套意念;从这些意念的滋长、发育和酝酿中,诞生了显露匕首的悲剧、富于色彩的画幅、线条分明的塑像、风趣横溢的喜剧。……这是艺术家在劳动,在静寂与孤独中展示出无穷的宝藏;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10这以前,人们多从这段话中抽取“巧逢”、“顿时”字眼来证明灵感的突发性;然而,其中“一整套意念”、“滋长、发育和酝酿”、“展示出无穷的宝藏”,说明的是什么呢?其说明的是思维所得的连锁性,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状态。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文中,回忆了《凤凰涅?》的创作过程,虽然也写到了“有诗意袭来”、“意趣又袭来了”,但更多的则是内省了当时思维的状态:“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又“伏在枕头上用铅笔只是火速的写”;并交代“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的再生。诗语的定型反复,是受着华格纳歌剧的影响,是在企图着诗歌的音乐化,但由精神病理学的立场看来,那明白地是表现着一种神经性的发作。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nspiration)吧?”11显然,郭沫若也是把“灵感”看作一种思维高速而有效进行之状态的。理论家与作家们把艺术创作思维成果接连产生看作“灵感状态”,其与某一新异思维所得神奇般地出现的“灵感”,二者的内涵无法同一,甚至自相矛盾。然而,几乎所有论及灵感者,均把二者混淆在一起加以运用,以至谬误久久藏匿着。如今,我们则应让其“矛”攻其“盾”了:单一的“灵感”放入“灵感状态”中,是单一的“灵感”接连不断产生?还是“状态”中具体某一个瞬间才有着一个“灵感”?二者只能必居其一。但传统的灵感理论则如同墨子笔下那个鬻矛与盾者,对此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而从“广义灵感论”角度上看,传统灵感理论对基本概念把握的自相矛盾中,却已透露了“广义灵感”的端倪,即:众多的、单一的“广义灵感”(即时性思维成果)总是连绵突发的,并构成了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三“广义灵感论”之所以把人们“即时性的思维成果”看作灵感,乃是认为人们每一步的思维成果,均有着“相对的创造性”,就其产生之时而言,又总是偶然“突发”的,只是由于它们连绵不断地产生,又总是倏忽即逝,这才冠之以“广义”而推延使用。正如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所言:“在每一人格意识里,状态一直在那里变。”“我所看重的,乃在心灵状态的一去不复回,不能再和先前相同。”“意识性质随时发生变迁,从来不会绝对中止。”12既然人的意识活动不可重复,常变常新,意识流动中的每一环节思维成果的即时性出现,自然也就成了“广义灵感”。而“广义灵感”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主体显意识与潜意识密切合作的思维活动中,由相关的知识信息组合而成。现代心理学就认为:“不论有方向或无方向的思维过程,常常包括着意象和别的符号元素的处理和相互作用这样一种连续流程。在思维中,这些元素以不寻常和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和再组合。”13在艺术创作中,由于主要凭借形象思维——以形象(包含“表象”、“意象”)为主要元素的组合、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其每一步的思维成果,我们均视作是新形象或新意象的组合生成,亦为广义的“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向来是美学家、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们热衷的话题。现在,我们已赋于“艺术灵感”以新义,自然它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也就必须进行另一番审视。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在“广义灵感论”的视野中,这三阶段的“艺术灵感”是一种怎样的光景呢?1.生活积累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审美意象的瞬间生成。对创作论深有研究的杜书瀛曾说到:“作家的积累,笼统地可以称‘生活的积累’,……作家在生活中总是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把生活中的收获物放入自己的意识仓库。”14“生活”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放入”艺术家的意识仓库,它必须通过艺术家这一创作主体特有的心理结构的认识反映,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这种存储在艺术家心底的创作原材料,固然可以细分为表象、情感、观念等,但从艺术创作属于审美的范畴上看,从创作研究必须有个起码的逻辑起点上看,理论家们已渐渐趋于把“审美意象”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作为“生活”在艺术家心底的表现。我国对“意象”有独到研究的美学学者汪裕雄曾写到:“具体表象,由于不断渗入主体的情感和思想因素,成为既保留事物鲜明的具体感性面貌,又含有理解因素,浸染着情绪色彩的具有审美性质的新表象,即审美意象。审美意象可以看作审美心理的基元。”15艺术创作作为审美对象的建构,“意象”自然也就成为艺术家们创作思维的基元,成为“生活”经过艺术家的审美认识,在心灵中得以存在与积累的载体。至此,我们就可以来看看“意象”生成与“艺术灵感”之间的关系了。“意象”的生成极其复杂,这里,我们无意于对其进行细致的条分缕析,我们关注的是“知觉性审美意象,产生在物我猝然相遇的刹那之间”16这么一种情形。现代心理学对知觉或思维的瞬间状态,非常强调主体的心理定势效应。所谓“定势”,定势理论的奠基人乌兹纳杰阐释道:“在产生有意识的心理过程之前要有一种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叫做·定·势——对一定积极性的准备。”17而“定势效应”,则为“定势”与特定的客体对象相遇合、而产生新认识的瞬间状态。产生新认识的“定势效应”发生是如此之快捷,以致于心理学家们也深为感叹:“被定势效应抓住,对于人们解决问题策略的通常效率来说,简直是个贡献。……使解决问题者的行为越来越自动化。”18从艺术家感受生活、积累审美意象角度上看,每一意象的生成,就都是艺术家特有的创作定势与特定的生活相结合,而产生“定势效应”的产物。如此,意象的生成与艺术家感知生活的“定势效应”取得了同一。此时,艺术家直面生活的“直观性”,意象中包孕着主体心灵因素的“情感性”,其发生的“迅捷性”,就使得诸多美学家把审美认识——意象的生成,看成“艺术直觉”或“直觉品”,这样,“意象生成”、“定势效应”、“艺术直觉”又在创作领域取得了同一。“广义灵感论”根据它们的同一性,认为均是艺术家感知生活、积累生活阶段的即时性思维成果,即“广义灵感”。生活是丰富多彩、且不断流动着的,艺术家感知生活而拥有的“审美意象”也接连不断地生成,并化为创作原材料的积累,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广义灵感”之花的不断绽放。须指出的是,在生活积累阶段,艺术家“一直在进行审美认识活动,在进行着潜创作,这就使得创作的审美认识正在得到积累叠加,得到整合加工,正在发生渐变与量变。而在审美认识得到突变与质变的当口,艺术家总是始料未及地意识到这富有极大新异性的认识,前人流传下来的‘灵感’之概念,自然便成为这种心理现象的最佳概括。”在这一“灵感”突发的瞬间,“具体作品的创作目标得到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愿望立即在心中凝结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并促使艺术家如着魔般地进入具体创作。这种心理动力便是创作的内部动机。”19这里所谓的“创作的内部动机”,即与具体某部作品联系在一起的创作动机,而作品的萌芽——最富生命力的意象,自然也就伴随着这一具体动机的形成而生成。由于这最初意象的生成,乃是整部作品得以创作问世的发端,艺术家必然会对这瞬间的心理变化产生新异与神奇的自我感觉;于是在艺术家们的内省材料中,“灵感”便比较集中地与这些“具体动机”及相应的意象生成发生联系。前面,我们所列举出的所谓灵感为神奇、神秘出现的“经典例证”,便多是这种“动机灵感”。究其实质,“动机灵感”也依然是艺术家心理中,由主客体因素组合成的即时性成果,即“广义灵感”。只不过它既表现为意象的合成,又附加上了作品目标、心理动力等因素,因此,可视作“广义艺术灵感”的一些特例。2.创作构思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意象的组合与衔接。创作构思很复杂,画家、诗人一眼瞥见一处优美的景致,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时,完成了一幅画或一首诗的构思;而作家、剧作家在提笔写作时,新的情节、人物、细节仍会汩汩而来,即构思依然在进行;而艺术家们有意识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则更是构思。一般来说,创作构思为艺术家有了具体作品的创作动机之后,用符号表达之前,在心理中建构新的意象或意象体系的思维活动。具体作品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起始于艺术家以其心灵拥抱了一个视觉形象、一段经历、一次遭遇、一条消息、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如此,与这一动机相生相伴的便总有一个意味深长、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这时艺术家的心理,则“犹如受了孕的母腹,急需丰富的形象营养来孕育腹中那作品胎儿;又如一个极强的磁场,将把相应的形象呼唤吸附过来,并有序组合到磁场核心的作品之中。”20接下来的构思,其实质也就是艺术家心理积累中的相关意象与作为作品胚胎的特定意象之间的有机组合。艺术家的心灵仓库中,往往积累存储着丰富的意象,而作为作品胚胎的意象,则只能根据主体的审美理想、创作目标来与相关的意象进行有目的的组合,这就必须以意象的选择为前提。托尔斯泰曾对构思中的“选择”深有体会地说:“思考,反反复复思考拟定中非常宠大的作品里要写的人物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考虑百万种可能组合中择取一种,即1/1000000,困难得可怕!”21而实际创作构思中,艺术家并未对百万种可能进行一一甄别、遴选,却总是在瞬间里,选择出、并由胚胎意象组合了所需要的意象。这依然是艺术家心理产生定势效应的效果。须指出的是,由于产生了具体作品创作动机,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已由知觉定势转换为定向的思维定势,即构思定势了。定势效应所带来的意象瞬间组合,自然使得正孕育、发育的作品意象得到了丰富。此一环节的思维即时性成果,我们便称作构思阶段的广义艺术灵感。构思中的意象组合总是持续不断发生的,如郭沫若在回忆自己创作剧本《屈原》时,就说到:“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实在也奇怪,自己的脑际就象水池开了闸一样,只是不断地涌出,涌到平静为止。”22这种神奇的现象,使得理论家们也深为感叹:“构思活动中的心理流在创作过程中,具有一种强烈的、不为作家主观意志所左右的动力趋向,它使构思成为一种仿佛不依赖作家的自主活动,从而给艺术创作多少涂上了一点神秘色彩。”23这种理论上的无可奈何,其实是我们既有的研究,把理性的思维与神秘的“灵感”隔绝而产生的尴尬。而“广义灵感论”的提出,“让思维即时性成果与灵感取得同一,正是对思维的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的真实图景所作的客观描绘。”24如此,创作构思中意象的绵延不断的组合与衔接,作为该阶段的广义艺术灵感,其迅捷、自动,却又为创作所需,也就得到合理的解释。3.艺术表达阶段:艺术灵感表现为意象与符号的瞬间组合。“符号”正前所未有地受到理论家们的重视,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甚至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苏珊·朗格则把所有艺术品均视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在此前提下,人们关注的便是艺术符号是怎么创造的了。卡西尔在谈到艺术与符号的关系时,曾说到:“对一个伟大的画家、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或一个伟大的诗人来说,色彩、线条、韵律和语词,不只是他技术手段的一个部分,它们是创造本身的必要要素。”25这些单纯的符号为什么能成为创造要素呢?其因在于它们本身便富有特定的意蕴,如:色彩的明暗、浓淡、对比;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韵律的高低、强弱、缓急;无不与人们某些方面的情感产生对应。而语词除基本义之外,延伸意就更丰富了。特定门类的艺术家,一般头脑中总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符号知识;而经过构思阶段,艺术家头脑中又拥有了独创的意象或意象体系;到了艺术表达阶段,艺术家的主要工作无疑就是让自己的审美新意象与相应的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让心灵中作品构思物化为他人可以把握、可以进行审美欣赏的艺术品。然而,要实现意象与符号的最佳组合,却委实不易。我国古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曾感叹他遣词表意中的苦痛:“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而法国文学家莫泊桑则提出了他那著名的“一词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26作家们甚至把这种表达中的痛苦,视作“语言的痛苦”,推及所有艺术家,便可言是“符号的痛苦”了。“符号的痛苦”,一方面源于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心灵中的意象或意象系列,是个丰富而又模糊的整体,且由于主体意识的流动还在不断变异着;另一方面,艺术家心理所拥有的符号,只是些含义单纯的基本材料,还需进行多层次的建构组合,才能构成较复杂的含义,才能够与整体“意象”或“意象体系”中的局部意象(一定意义上,则是从整体中分离出的单一“意象”)逐次对应组合,从而达到与整体的对应;但要实现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完全对应,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艺术家们的“符号的痛苦”也就在所难免。“符号的痛苦”固然存在,但艺术家们的使命注定了他们必须孜孜以求地工作,不断实现着符号与意象的对应组合。虽然这一组合未必最佳,却可以是相对满意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司马贺所言:“人在解决问题时,一般并不去寻求最优的(optimal)方法,而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Satisfying)方法。”27但不论是“最优”,还是相对“满意”,艺术家的这种意象与符号的组合劳动,其心理极其复杂,至少要在瞬间内实现两种组合:其一,要实现单纯符号间的建构组合,如词语与词语组构成语句、线条与色彩组构成色块、节奏与音高组构成音节,从而产生更丰富的符号内涵;其二,要实现这一符号组合体与所要表达的局部意象(或曰“微观意象”)的组合,从而让这一符号组合体负载着相应的意象。对这种瞬间组合中如此复杂的心理现象,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鲁枢元带着一种望洋兴叹的意绪感叹道:“文学的成果诞生在瞬间,文学的修辞是在瞬间完成的。(我)猜测着这里可能隐匿有文学言语的重大奥秘。”他继而说到:“这种‘瞬间修辞’可以看作‘言语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创造’。”28既如此,艺术表达中,艺术家的每一步思维成果,无疑可视作“意象”与“符号”的组合,并且是在“瞬间完成的”,其复杂到人们只知道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创造”,这种瞬间组合自然也可以归结为“广义灵感”了。四如上,我们将艺术灵感作了广义化的认识,其目的在于“让思维即时性成果与灵感取得同一”,从而启发人们对艺术创作活动中那“有序与无序,确定与随机相辩证统一的、非线性的思维加以科学的追索”29,以更好地把握艺术创作的思维规律。如果说,“思维”具有相对的清晰性,“灵感”具有绝对的模糊性;那么,统一二者的“广义灵感”在艺术创作中源源不断地产生,便如我国“模糊美学”的倡导者王明居所描述的艺术创作之图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它在运动过程中,川流不息,升腾不止,不断超越,以至达到最高境界。它所表现出来的模糊,是清晰中的模糊,它所显示出的清晰,是模糊中的清晰”;从而实现艺术作品“模糊与清晰,彼此交融,相得益彰”的“模糊美”。30由于广义的艺术灵感兼为“思维成果”与“灵感”,其产生的规律显然就必须兼及思维的方式方法与灵感的激发途经。而这两方面,研究者们均分别留下了丰富的成果,只不过需要我们在“广义灵感论”的视野中,对思维的方式方法注入灵感激发的因素,而对灵感的激发则挪入理性思维的轨道,从而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让艺术灵感生生不息的研究之路,真正帮助艺术家们进入良好的“灵感状态”。

标签: 作家 描写   发布日期:2019-10-25 06:45:00  投稿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