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一件事的诗句 证明我很努力的诗句??

Tips: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我个人觉得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是最可以表示你努力的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对人生奋斗的综述与总括。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为了证明一件事的诗句 证明我很努力的诗句??

有没有一句古诗或文言文可以证明凡事要用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皆言凡事长用则不废

草在古诗中代表意象极多,请用一例诗句证明

:“草本无情,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在特别的心境下,它们也被染上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具有了特定的意义。”作者对意象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作者在文章中却没有交待和分析这特定的环境、特别的心境,而使诗的感情色彩,特定的意义成了空中楼阁,尤其是作者浅探的“草”在古代诗词中的四、六两种文化含义还存在较大误差,还值得我们共同再探。
  浅探作者在“寄托愿望理想”这一章中,首引了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的两句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接着分析说,这两句诗是:“描写冬春交替时的景物变换,抒发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愤懑,流露出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似乎作者所引的两句诗,或者说“春草”之意象就完整地表达了全诗的主题。浅探作者简单地在引诗之后就将诗之主题抄了下来,代替了分析、论证,似乎太省事了一点。而且“春草”的意象决不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也不完全是诗人居官与遁世的矛盾心情,更不能用寄托愿望理想的文化含义来对号。
  不错,浅探作者所引的两句诗,的确是写冬春交替的景象,“池塘生春草”,万物复苏;“园柳变鸣离”,春意盎然。这只是“春草”和“鸣禽”的表象,或者说是它俩的意象之象。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一文中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按照浅探作者开头一段话的理解,分析谢灵运写《登池上楼》的特定环境、诗人写这首诗的特别心境,综合很多人对所引两句诗的分析理解,我个人认为“春草”所表达的意象,也就是说它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心境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谢灵运永初三年从繁华京城被排挤到偏僻海边的永嘉郡任太守,诗人首次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而不得志,因此自叹误入尘网,深感仕途风波险恶。诗人在僻地永嘉,欲道德学业进步,深感智力不足,还想退而躬耕,又觉力不从心。于是郁闷之情使诗人身心交瘁,以至大病一场,卧榻许久。就在这样的特定环境、特别心境下,诗人今见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诗人将久病初愈的喜悦寄托于“春草”和“鸣禽”之中,凭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这两句诗,它是诗人久病初愈感情兴奋的高潮,是诗人郁闷心情的放松,是对诗人官场失意的暂时慰藉。这才是“春草”的意象,这才是“春草”在这里寄托的文化含义,与浅探作者所述的“愤懑”和矛盾心情是不大相关的。
  二、诗人谢灵运乃饱学之士,一见草之复苏,一见被池水滋润而将勃勃生长的春草,一见这盎然春意,凭着诗人的敏感,自然想起了《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又想起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这不由得使谢灵运很快地从兴奋、轻松和慰藉中摔了出来,内心倍感孤独飘零,表现出思归却不得而归的凄苦和哀伤,这就是“春草”所寄寓的第二个意象,它有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伤。所以紧接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后,诗人写出了“祁祁伤豳歌,蒌萋感伤吟”,这后两句诗正是前两句诗中“春草”、“鸣禽”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的最好补注。
  “春草”所表达的意象,只是反映了诗人的部分情感,部分思想,当然也只表达了主题之部分。它和“鸣禽”、“潜虬”、“飞鸣”、“云浮”、“渊沉”、“穷海”、“空林”、“波澜”、“岖嵌”、“初景”、“绪风”、“新阳”、“故阴”及其诗中表述性意象的诗句,一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全面的意境,其中有诗人孤芳自赏的情调,有诗人政治上失意的牢骚,有诗人进退不得、无力补天的苦闷,有诗人对政敌含而不怒的怨愤,有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和敏感,有思归而不得而归的痛苦和感伤,还有诗人归隐的志趣和决心,……这才是诗人的复杂心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登池上楼》的主题之全部,而决不是单一“春草”的意象可替代的。
  徐有富先生在《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3期的《中国诗学原理讲座·第七讲诗的意象(上)》一文中,明确指出:“本文用‘意象’指称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物质的形态与特征,它与形象的不同点在于形象主要用来指称‘意象’中的‘象’,运用范围也不局限于个别物质。它与意境的不同之点在于意境着眼于一首诗的整个画面与画面所蕴藏着的主题思想,当然整个画面是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那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单个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我正是运用徐先生的观点来品评浅探之文的。
  浅探作者在这一章节又引用了孟浩然之《留别王侍御维》诗中“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之句,作者分析道:“欲”、“惜”二字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诗人想归隐山林,但却又无可奈何。浅探作者的分析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寄寓在“欲寻”之“芳草”中,的确十分勉强。“惜与故人违”的心理不在“芳草”的意象之中。孟浩然这首诗是他年四十,应进士第不举还襄阳临行前在京师留给王维的,由于应进士不第,怨怼之中,十分辛酸。所以才有“欲寻芳草”归隐山林的愿望,然而就诗人与王维的深厚感情他不忍归隐,才接着用“惜与故人违”这句描述性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心理。浅探作者将“欲”、“惜”全都作为“芳草”的文化含义是不准确的。
  -

标签: 证明 的诗   发布日期:2020-03-29 06:35:56  投稿会员: